透視廣州:為什么道路越寬擁擠越嚴重?
廣州大道、東風路、環市路、黃埔大道……11大堵車黑點全部是廣州主干道。當人們面臨越來越擁堵的城市交通時,第一反應往往是拓寬道路,這是十幾年來慣性思維。上述道路就是近年來一拓再拓,一改再改,但交通狀況改觀了幾天后,又出現擁堵現象。道路越寬交通反而會越擁堵?
道路資源配置不合理
有關專家認為:主要是道路資源配置不合理,路網布設欠佳。
廣州路網結構是以主路為干,垂直主干道派生了多條僅服務于某一區域的次支線,由于次支路多是斷頭路,不能迂回前行,只能由哪進再由哪出,合流于主干道。次支線服務一條線,主干道服務一大片。這樣的路網結構,它產生的交通效果必然是源頭廣泛,合流集中,次支線不足,主干道爆滿的現象。比如,天河中心區主要車流量集中在天河北路、黃埔大道、體育東、體育西、天河路上行駛,而相鄰的次支線由于多為狹窄,有的還人為封堵住,不能聯網為主干路分流。相反,從次支路駛出的車輛還要在主干道上路口掉頭、轉彎,加重主干道負荷。
交通源布局不合理
傳統觀念中的城市,不僅把大而全作為城市的主要標志,同時也把商業網點興旺作為城市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。因而常常在顧及點旺的同時忽略了點與線的關系,致使二者失衡生亂。具體表現是對城市發生交通的場所,缺少合理的布局,源值高低搭配不夠合理。交通發生量較大的場所相對集中。
現在常見的城市道路發展規律是一業(房地產)開辟了路,二業(飲食、服務)、三業(商業)等豐滿了路。路在實現了一業價值的同時,為二、三業創造了價值。由于路的“再生價值”能力,又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場所增容,逐步形成了交通高發生量場所和高密度發生區域。區域內,構成了過度豐裕的交通發生源。隨著交通源自然發展時間的延長,其布局的合理性逐漸消失,而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通過逐漸加重的擁擠和堵塞,逐步表現出來。
天河中心區是最典型的例子,十幾年前,廣州市區最為暢通的地區就是天河中心區了,隨著天河城、購書中心、正佳等大型商場、寫字樓、火車站的建成和使用,這里的交通日漸緊張。商業地越來越旺,交通卻越來越緊張,讓我們的城市規劃者及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。
探因:車多路少 停車場更少
副市長蘇澤群坦承交通管理力度不夠:“沒想到廣州還這么塞車!”這是時下不少司機的感慨,兩年前剛舒緩的神經,又因眼前的車水馬龍而開始發愁。為什么廣州市城區竟有34個點、段在交通高峰期塞車?為什么有11個點“塞車嚴重”?對此,廣州市副市長蘇澤群前天在向市政協通報時剖析:車多路少,管理跟不上!
蘇澤群說,廣州目前有機動車180萬輛,比1999年增長4.17倍,此外還有30多萬輛外地籍和部隊車輛,但廣州城市道路總面積較1999年僅增長2.08倍,機動車輛數量增長比道路面積增長高2倍,路少車多,道路承載能力的提高難以滿足車流量快速增長的需要。
車多場少,停車場的建設明顯滯后。蘇澤群介紹,目前廣州市區停車場停車泊位總計約40萬個,市區汽車保有量為70.2萬輛,停車位缺口超過65萬個。公交首末站場缺少一半,導致公交占道頻繁,夜間亂停放,給城區交通帶來壓力。
廣州現有常住人口737萬人,加上外來暫住人口與流動人口,總人口約1150萬人,按照國際標準已屬超大城市,居民交通出行總需求量巨大,車流量大,很容易造成塞車。
蘇澤群坦承廣州市交通管理力度不夠。他說,廣州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管理水平低,交通信號燈配備、咪表停車路段設置不盡合理,客觀上造成車流緩慢,交通阻塞。執法不嚴,道路資源被非正常占用現象突出。部分市政工程占道施工,造成一定影響。
據介紹,廣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體系不夠完善,導致城市交通整體通行能力明顯降低。市區特別是中心老城區的道路容量有限,一些主干路段交通流量增長迅速,交通已呈超飽和狀態;由于現有道路設計上的限制,全市開辟的公交專用道相對不足(目前僅有8條),不利于整個公交車行車速度和效率;道路網絡不夠完善,使公交線路在部分干道上偏于集中,引導公交客流合理分布及疏導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。
對策:用管理開“路”
“管理妥當,廣州還有970多公里的道路資源可以挖掘!贬槍V州出現的塞車問題,一些廣州市政協委員指出:廣州部分道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,若加強交通管理,廣州現有道路至少還可以提高20%的通行能力,相當于可以挖掘出970多公里的道路資源,而廣州去年一年的市政道路建設長度才300公里左右。
引起廣泛關注的廣州市政協“進一步加強交通管理,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”專題調研,歷時2個多月,政協委員經過反復調查發現,解決目前廣州塞車問題,僅靠投資建設新道路是不夠的,關鍵在于搞好交通管理。
有識之士指出,廣州交通管理部門應該立即行動起來,對道路管理設施進行檢查、改進,提高現有道路的通行率。同時,應該加快智能交通指揮系統建設,逐步建立交通自適用信號燈控制、交叉口可變導向車道、高架上匝道自動控制等系統;加強動態交通信息的發布;擴大閉路電視監控系統、電子收費等手段的使用,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執法威懾的力度。
去年,廣州平均1天因為交通事故死亡4.53人,與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相比,無論是死亡人數、萬車死亡率和萬人死亡率都明顯居高。據交警部門分析,這些重大交通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交通參與者交通安全意識低下,不依法遵章行車、行走造成的。對此,很多政協委員建議,廣州應該把交通文明宣傳教育納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,全力推進。有政協委員建議,單向交通是一種有效解決交通堵塞的措施,目前上海中心城區單行道將很快達到46.4%。廣州可以嘗試效仿。
大城小議:也談塞車
廣州市塞車的問題,天河中心區是只麻雀,能不能解剖好這只麻雀,考驗我們的智慧。規劃的問題不說也罷,說也白說,已經既成事實,還不如面對現實。
貴氣的天河中心區每天堵得慌,與市領導所講的“交通管理力度不夠”的情況,是不是很貼合,我輩小民所見不遠,故此不得而知,但對居住在天河、上班在天河的人們的被堵痛苦,卻也感同身受。
報載說廣州城區道路有34個點段在交通高峰期會塞車,有11個點“塞車很嚴重”,想來,既然已經有數據,那肯定出現狀況就不是一天兩日了,如此,帶規律性的塞車,由來已久。這表明什么?表明我們的管理能力,不足以把問題消弭在萌芽狀態,表明我們總是預見不到,在不遠的明天,城市的發展,會有怎樣的問題。
很多專家預測過,天河有朝一日,會出現今天的情況;也有專家預測,珠江新城的明天,也很可能會像天河的今天。專家還預測,海珠區如果不未雨綢繆,大面積的交通“腸梗阻”,也不可避免。專家的預測為什么會準?專家的道理其實很簡單,人流的聚集,與對交通的高要求,成必然的邏輯對應關系。
原來,交通堵塞的問題,無非是個分流的問題,那么,如何分流天河中心區的車流,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。事實上,現在通過天河中心區的車流,細分上不過只有三股,一股是公交車,一股是過路車,還有一股就是要在區內落腳的“當地車”。運用一定的交通管理手段,讓這三股“勢力”各行其道,讓公交車通暢,過路車直通,“當地車”歸位,一切就好辦很多。至于行人,天河中心區是廣州城內人行設施最健全的地方,用執法的手段,讓人們養成文明習慣,情況自會改善。
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,特殊地點用特殊規則,才能各適其適。